阁 夜①
杜 甫
岁暮阴阳催短景②,天涯霜雪霁寒宵。
五更鼓角声悲壮,三峡星河影动摇。
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③数处起渔樵。
卧龙④跃马⑤终黄土,人事⑥音书漫寂寥。
注: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(766)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。②景:影,日光。③夷歌: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。④卧龙:指诸葛亮。⑤跃马:指公孙述,西汉末年,天下大乱,他凭蜀地险要,自立为天,号“白帝”,左思《蜀都赋》称“公孙述跃马而称帝”。⑥人事:指交游。
1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 首联描绘了冬日寒冷孤寂的图景,虽无一词提到作者的心境,但是作者彻夜难眠、感慨万千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。
B. “催”“寒”二字既是写景,又暗含作者的人生感受。“岁暮”催,日影短,有韶光易逝之感;“天涯”寒,霜雪霁,有自伤飘零之意。
C. 夜听鼓角悲壮,遥望星影动摇,写出了诗人忧心不眠时的见闻,也寄寓着诗人对战事不断、国家动荡不安的感时伤世。
D. 尾联用典,诗人渴望能有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,结束战乱,显露出悲壮深沉的情怀。
2、 诗人既听到 “野哭千家”却为何又要写 “夷歌数处”?请结合全诗分析。
【参考答案】
1、 D
2、①“野哭千家”描写了战乱带来的凄惨景象,“夷歌数处”表明即使是边远地区,安定的生活已然无多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。②诗人漂泊无依,又历经战乱,国家动荡,无论“野哭”还是“夷歌”,入耳都显得凄怆悲惨。③选取这两种典型的声音,其实寄托着诗人自伤自悼和忧国忧民的巨大伤痛。
【解析】
【1、题详解】
本提要求选出“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”,D项,“诗人渴望能有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,结束战乱,显露出悲壮深沉的情怀”说法错误,尾联指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,无论忠逆最终都化为黄土,自己的寂寞感伤也就不算什么了,表现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故选D。
【2、题详解】
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,评价把握诗歌情感能力。解答此类题,首先明确题目要求,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既听到“野哭千家”却为何又要写“野哭千家”。然后回归诗歌圈画出相关内容,仔细阅读,先明确表达的意思,然后明确其运用的手法技巧,进而明确些该内容表达的情感。本题“野哭千家”“野哭千家”在诗歌的颈联,“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”,这一联写拂晓前所闻,“野哭”即乡野百姓的哭声。“战伐”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。“夷歌”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。“起渔樵”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。上句是说,听到征战的消息,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,哭声传遍四野。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。下句,“数处”指不止一起。天还未大亮,山城四处已飘荡起打渔砍柴人的歌声,使人们意识到当地百姓为生计而操劳的艰辛。这两句诗人选取“野哭”“夷歌”这两种典型声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,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。诗人在这一联,用声音来抒发情感,再结合注释的时代背景,诗人漂泊西南寓居夔州西阁,孤苦无依,历经战乱,国家动荡,“野哭”、“夷歌”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,诗人借助“野哭千家”“夷歌数处”恰当地表现了自己自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。